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少時抗戰見聞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康相祺先生,民國三十五年入伍,三十九年考進陸軍官校,服役陸軍至六十四年退伍,自營雜貨生意至退休。
 
盧溝橋事變那年我九歲,七月八日上午,我和同學在故鄉同進國校升旗臺前,聆聽校長郭文義講述中日開戰起因。然後,校長帶我們上街遊行,高呼「打到日本帝國主義,擁護蔣委員長領導抗戰」等口號,氣勢高亢。
二十六年九月間,在河北前線奮勇殺敵的二十九軍,突然接到統帥部命令,開往黃河南岸佈防,阻絕日軍南進;河北省政府遷往太行山區,棗強縣政府隨之西遷,家鄉成了三不管地帶,地方治安堪慮。
地方人士公推白塔村仕紳楊玉崑主持縣政,策劃編組抗日民軍,奔走勸說持有武器的人士捐出步槍、馬槍和手槍,很快就收集了三百多件,組成五百多人的抗日民軍。
楊縣長依政府「堅壁清野、焦土抗戰」戰略,鏟平城牆,在大馬路挖坑洞,阻礙日軍機械化部隊;各家各戶挖牆打洞,準備作戰;並勸導農民種高粱,以供遮蔽隱蔽。另將各村二十歲至四十五歲男子,編組村中自衛隊,設盤查哨,防止日軍奸細探聽軍情。
二十八年夏天「青紗帳起」—高粱成熟時,抗日游擊隊出現街頭。游擊隊由王家屯的愛國青年王勇領導,起初只有十八人,武器只有幾支步槍和兩把手槍,加上自製的幾枚手榴彈和地雷,就展開了抗戰游擊工作。他們利用暗夜,在城牆四周張貼「打倒日本,消滅漢奸」的大字報,鋸倒許多日軍電話線桿;往南宮城的軍用馬路,被挖了許多坑洞;襲擊東城門外日軍崗哨;還有兩輛開往冀州的日軍運補車,被埋伏高粱地的游擊隊截擊,武器被奪後放火燒車,皆是王勇隊長領導的行動。
三十二年間,游擊隊員發展到一百多人,虜獲許多武器,曾攻擊日軍四個據點。
三十四年八月,在我就讀高一時,傳來日本投降的消息,全校師生歡欣鼓舞,卻在慶祝抗戰勝利時,第八路軍賀龍部隊進城,逮捕了王勇,將游擊隊繳械後解散。
鄉人恐懼共軍,紛紛逃向國軍佔領區,我也在父母勸說下,含淚離開故鄉和慈祥父母,隨學校遷往天津,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,在三十五年八月,投入二○八師。來臺後,考入陸軍官校在鳳山受訓,繼續展開軍旅生涯。
民國七十六年,適逢七七抗戰五十週年,我偕次子返鄉,並重返盧溝橋。每隔兩、三年,又先後由長子和三子陪同,返鄉憑弔當年奮勇抗敵的先烈和英雄們。
(點閱次數:702)